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先行者]裴东光:燃起不灭的奥林匹克火种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先行者]裴东光:燃起不灭的奥林匹克火种

 


2001年,裴东光创立了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执行团队。2002年,从举办第一届模拟古代奥运会开始,他踏上了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漫漫征途。到2008年,他带领团队走访了上百所中小学、山区打工子弟学校,社区、医院、监狱……向人们传递奥林匹克的爱与希望。他是名副其实的奥林匹克教育先行者,是一代具有实践与奉献精神的中国奥林匹克人。2012年,裴东光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维凯拉斯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同时,他也是获得与何振梁、刘翔等知名人士齐名的可口可乐“活出奥运风采奖”的中国学者。因为裴东光,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快速发展,执行团队至今步履不停。

 

留学路成就一代奥林匹克人

裴东光是希腊迷,是古希腊自由主义与唯美主义的信仰者,30年学术研究的潜心和专注,令他举手投足间流露着一种亲切、儒雅、谦逊,就如他在奥林匹克文集中对古希腊人的描述“目光中闪烁着仁慈与智慧的光芒”。归国20年,裴东光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巨大贡献。他却始终强调,自己最初只是延庆县康庄中学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这一切始于一段异常艰辛的留学路。如今回看,不难相信曾经那段艰辛,是应了一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1982年,裴东光从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毕业,被分配到延庆县康庄中学任教。那段日子里,他经常思考自己今后的路,他最终决定考托福,出国深造。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可笑的“神经病”想法,裴东光说那时他的水平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自己买书,昏天黑地的学,当对英文没有感觉的时候,没有方法,就是咬着牙,上厕所都在背单词。”那是一种对自己发泄、发狠的学习经历,结果没让他失望,1992年,他拿着600多分的托福成绩开始申请学校,用写信的方式,每个月发两封,终于在写出第八封信时得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全奖录取。就这样,在当了10年体育老师后,他奔赴异国,接受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

 

  

 

 

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1992年8月,初到加拿大的裴东光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一切都是新鲜、未知的,他即将接触一个全新领域——奥林匹克。兴奋之余是恐惧,语言不通、付完房租只剩70加元的他,在整整一个月只吃面包的情况下煎熬着等待开学,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课时、能不能拿下学位。

裴东光的导师鲍勃·巴尼教授是当今国际奥林匹克学界的泰斗级学者,了解到裴东光语言和学术基础弱,缺少信心时,对他说,“你应该是个boxer(拳击手),如果你是个boxer,我愿意是你的cornerman(拳击运动员的助手)。”这是一个赌注,巴尼问裴东光,“你想学吗?”回答很坚定,“学,多难我都克服。”

为了尽快适应环境、保住奖学金,裴东光不停地学习,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通过当助教、到教会学校练习语言,裴东光一点点找到了自信。再坐到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的课堂里,他发现自己能听懂了,并且可以流利对答,在西方体育竟然是这样的。他开始对体育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意识到自己曾经从事的其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他感到越学越有趣,经历了一年半的昏天黑地,体育精神和文化开始在他心里生根,也深刻影响了日后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创立。

毕业之际,裴东光在绿卡和回国之间犹豫不决。但与导师喝咖啡时,巴尼教授的一句话触动了他,“你是中国人,应该回国为你的国家服务。”尽管在90年代,移民对他而言是极大的诱惑,但他不想辜负导师的期望。四年艰难的学习中,他也多次产生一种冲动,想要回到中国,把他的所见所学讲给中国的体育老师,体育是有文化内涵的,体育精神更需要在中国传播。

裴东光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在加拿大的日子,巴尼教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精神、对待学术的专一、看待生活的平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也正是因为导师的支持,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使他最终放弃了移民,将一个全新的理念——奥林匹克教育带回中国。

 

 

 

 

用心、用爱开启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高度赞扬北京的奥林匹克教育,称“在奥运会开幕之前,中国已经拿到了第一块金牌。”而开启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正是裴东光和他的执行团队。

1996年,裴东光回到首都体育学院任教,他开设奥林匹克课程、多次到中小学寻求合作,希望为体育注入精神和文化,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补充学校体育中缺失的“育”,但得到的回应多是不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周晨光,他对体育的理解深深感染了周晨光。经过一次彻夜长谈,两人找到了共同追寻的奥林匹克理想,裴东光的教育理念终于有了承载平台。2000年7月,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执行团队正式成立。申奥成功后,团队决定以羊坊店中心小学为试点,举办第一届模拟古代奥运会。

组织过数百场活动和演讲,但筹办2002年5月第一届模拟奥运会的波折与感动令裴东光至今记忆犹新。他和周晨光经过一年的准备,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为学生制作了奖牌、火炬台、橄榄枝等。那次,周晨光在路边找了位木匠,要求做点火台,两人讨价还价到200元。木匠询问用途,周晨光说“给孩子们开个小奥运会,让孩子们感受点燃奥运圣火的神圣。”木匠停下手中的锯,“200元我不要了,算不算为奥运作贡献?”他又接着说,“我是安徽农民,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的孩子也办个小奥运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感受一下点燃圣火的神圣?”说完木匠写下了地址。

模拟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学生们代表不同国家、穿着各异服饰入场,当身穿洁白长袍、头戴橄榄枝的奥运小天使点燃圣火,当寂静中传来空灵的《体育颂》,全场一派温馨与感动。裴东光和在场许多教师都落泪了,这是体育原本的样子。

在门头沟大裕二小,学生冒雨走到裴东光面前说要坚持表演;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前八家小学,他看到孩子们心底的质朴与坚强;在团结湖小学太空奥运会上,获得过南丁格尔奖的89岁老人艰难跑完最后10米,只为向孩子们诠释奥运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所到之处,皆是奥林匹克的真情互动,这是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受到的美好。

“申奥成功让我有机会真正走上奥林匹克教育的传播之路,这是对基础教育的补充,体育一定是有文化的,要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只体不育的体育不是完整的体育。”传播体育精神与文化,是裴东光对导师的承诺,无形的力量支撑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领域,用他的赤子之心践行奥林匹克教育精神。

 

 

2022续写首体院金色名片

2008年,裴东光的奥林匹克教育事迹被《华尔街时报》头条刊登,他的母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也在专刊《西安大略大学的光荣》中全文转载了这篇“学以致用”的报道。多年来,他常会想起巴尼教授的话,“我们就是苦干的人,用一把锤子敲一枚钉子,你要坚持敲一辈子,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裴东光说,开始是他陪伴奥林匹克,现在已经变成奥林匹克陪伴他。30年过去,他克服重重困难为自己留下了生命最重要的足迹和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低谷过,也失去过,但他不后悔,奥林匹克是他的一种习惯,在所追求的自由与唯美中,他收获到了乐趣。

 

 

 

 

裴东光倡导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2022北京冬奥周期到来之际,他提出了“三亿人上冰雪,体育精神先行”。2017年1月,裴东光带领奥运执行团队来到崇礼,为首届张家口市学生冰雪运动会助阵。许多孩子来自贫困山区,他们认真、可爱,裴东光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竭尽全力、超越自我。年近60岁的他,在零下22度的室外“雪地狂奔”环节中,赤脚奔跑100米为孩子们做示范。那个数百名学生紧随其后的场面,让人看到体育的尊严、勇气和力量。临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向他索要签名,他们记住了这位“赤脚雪地狂奔”的奥运爷爷。

 

 

 

这是奥运精神,也是首体院校训中的挑战者精神。为服务社会,改善中国体育教育,让奥林匹克走近学生、走近每个普通人,裴东光与团队17年来的每一步足迹都坚守着爱的主题,坚守着源于首体院的这份荣耀和精彩。奥林匹克教育是首都体育学院的金色名片,它代表首都,更代表中国。2022,它的辉煌还在续写,这是裴东光毕生的坚持,也是他心中不灭的奥林匹克火种。

 

【来稿:陈晓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