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奥林匹克教育» 【助力冬奥我们在行动】陈晓桐:奥林匹克教育的传播者,始终在路上

【助力冬奥我们在行动】陈晓桐:奥林匹克教育的传播者,始终在路上

    


陈晓桐,首都体育学院2016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运动。本科就读于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

个人经历

2016年12月,作品《国脚转身,铿锵如故》获2016年“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我身边的追梦运动员”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奖;

2017年8月,纪录片作品《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教育之旅》参与第13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作品展映(本片现保留在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循环播放);

2017年11月,获2017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8年5月,主持课题“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奥林匹克宣讲团”,团队入选2018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市级团队;2018年3月至今,团队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中小学共完成90余场宣讲。其中个人在中小学共完成40场冬奥教育宣讲,曾在2018年9月接受北京体育广播动生活栏目专访。活动多次被CCTV5、BTV北京、BTV新闻、BTV青少频道报道;

2018年11月,作品《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先行者裴东光:燃起不灭的奥林匹克火种》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17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二等奖;

2019年6月,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019年6月,获2019年度校级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19年6月至今,担任北京冬奥组委奥林匹克大课堂主讲人。

从本科的专业体育新闻转向研究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做奥林匹克教育?

晓桐学姐:当初接触体育人文社会学完全是机缘巧合,但是正因为这个专业,我才了解到体育的本质,尤其在深入学习了奥林匹克之后,慢慢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

体育有超越其他学科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价值,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肢体运动或跑跳投,但很多人误解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一些对体育的偏见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

体育是由体和育共同组成,是最完整的教育,但多年来学校体育的整体状况都是只体不育。学校体育缺失的东西,奥林匹克教育能够补充。在我看来奥林匹克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作用,一个是能够补充学校体育中缺失的育,因为现在多数的体育课仍然是枯燥无趣的,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参与体育的快乐,对体育有兴趣。第二点就是产生兴趣之后,能够帮助他们从小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新闻系毕业之后,自己始终保留着一些新闻人的习惯或者说特质,就是有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想要去传播、去告诉更多人,体育不是这样的,体育还有什么、体育可以怎么做。从我的成长经历和感受来说,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这样的心愿,正赶上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也提供了新的平台。

大大小小的宣讲有很多次,这些宣讲带给你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晓桐学姐:团队是在2018年3月30日开始的首站宣讲,在2018年5月被评为的北京市高校双百团队,而且是40个重点对接项目之一。目前由学生完成的宣讲有105场。我自己是完成了40节课,包括主题课程冰雪奇缘、滑雪常识、奥林匹克教育解读、学校体育解读、奥林匹克大课堂以及学校博物馆的讲解和电台专访。这三年发表的论文基本都以奥林匹克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也是这个主题,研一的时候还为学校写了夏奥专题片的解说词。回想起来,为它熬了很多很多夜,写了几万字,看着这个团队一点一点走到今天,心里有心酸但很欣慰。所以第一个收获关于团队。有很多很细节的感动记忆犹新,夏天40度高温,我们自己坐长途车去怀柔,早上5点多就出发,来回四个多小时车程,坚持了20场;冬天也是,零下10度7级风,几个人一起去偏远的学校上课,坚持了两个月;还有请来帮我们拍片剪片的学妹,一分钱劳务都不要。一年多的时间能完成100多场宣讲,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参与过活动的每个人都有这份奉献的心。

第二个收获是快乐。这是奥林匹克教育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也是在不断的讲课过程中带给我的。一直希望讲给孩子的东西能够从孩子中来,和他们一起自己也很受教育,他们的各种比赛、关于冬奥的手工、课本剧表演等等,让我看到奥林匹克教育还原的最真实的体育,非常充实且受益匪浅。有时候只有走到基层才会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对这种多元体验的需要,以及学校体育观念的亟待完善。

辗转多地,为小学、中学、研究生、家长、体育老师、退休教师等不同人群宣讲有什么不同体会和感悟?

晓桐学姐:冬奥项目和奥林匹克教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知识的空白,但不同群体的理解程度和需求不一样。讲给孩子就是冰雪奇缘的主题课程(包括冬奥项目和奥林匹克价值观);面对成年人还需要解读学校体育、奥林匹克理论等内容。形式上主要的受众是孩子,但其实对于我来说,每节课都是在讲给成年人,讲给老师、校长、教育者。其实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过程,孩子们是最后的环节。根本上需要改变观念、认识体育教育价值的首先是教师和家长。

奥林匹克教育不分阶层、地区和年龄。我去过几所边远的山区小学、农村小学、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和城区学校天壤之别,但孩子是一样的天真善良,他们也渴望了解冬奥、参与冬奥。多次有感,奥林匹克教育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奥林匹克教育有大爱。

是什么样的初心和信念支撑你一直坚持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

晓桐学姐:奥林匹克精神。可能不太了解的人会觉得这么说很空。但讲了这么多节课之后我觉得是特别切实的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非常广泛,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卓越、友谊、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公平竞争,等等。这些不是只有在运动员当中体现,反映到生活中就是非常实在的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等。有的时候自己也会有一些消极情绪,但一想到第二天还要给孩子们上课,还要鼓励他们如何去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就有很多无形的力量在支撑我要乐观,要坚持。

另外就是孩子们的认可在支撑我。讲这么多课最开心的事情是被学生认可。会有一些中学的孩子课后悄悄过来跟我说,老师你讲的真好。有的时候讲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鼓掌,写笔记;还有一次在海淀学校讲课结束,老师走到台上带领所有的学生读奥林匹克精神。有很多场景让我备受鼓舞。第一次出去上课我就感受到,教育是爱和倾注。爱能找到落点,就有继续下去的意义。我觉得我在孩子的身上找到了这种落点,所以上课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冬奥的筹备期只有四年,但我自己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冬奥教育的见证者,从最开始就亲历了这些重要节点,而且深入到基层去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多年后回忆起来,这是一段特别美好难忘的经历。

毕业之际有没有什么想对母校、对老师、对师弟师妹说的话吗?

晓桐学姐:一直将回到母校读研的三年视作一份异常幸运和珍贵的礼物,感谢母校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实现梦想,延续对体育的热爱和执着。感谢我的导师带我走进了奥林匹克教育这扇门,让我真正与体育结缘。感谢研究生部的老师始终支持团队的进步。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最好要掌握一项专长,把时间要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争取让努力不白费,坚持认真做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希望学弟学妹们勤勉自强,不负每一个来日。


【来稿:研究生部/陈晓桐(学生)】